冬至的由來
冬至又稱為冬節,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,以五日為一候,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,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,合稱為二十四節氣,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,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,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,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(把太陽運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,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,一節一氣為一個月。),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(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。),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。
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,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,所以和清明一樣,被稱為「活節」。在冬至這一天,對於位於北半球的台灣,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(又稱為冬至線)上,使得台灣處於冬季的季節,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。冬至過後,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,台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,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,而夜晚漸漸縮短,所以古時有「冬至一陽生」的說法,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,陽氣又慢慢的回昇。
根據周朝的記載,民間有利用「冬至」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,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,因此,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,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,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,因此,也可以說:過「冬節」是自漢代以後才有。就因曆法的不同,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,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(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)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,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,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,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,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,把正確的曆法傳承才對。
冬至為何要吃湯圓?
冬至時節,家家戶戶也要搓湯圓,這時的湯圓就稱為冬節圓,用途則有:「冬至節,家作米丸祀先,門戶器物,皆黏一丸,謂之餉耗。前一夕,小兒將米丸塑為太豕等物,謂之添歲…」(周靈<彰化縣志>)。民間自古視冬至為冬節,有小過年之稱,吃了冬節圓,就表示又長了一歲,至於貼在門戶器物上的冬節圓,俗信日後可治小孩之腹痛,又可視冬節圓是膨起或凹陷,預卜懷孕婦女生男或育女。全家人聚集在一起,合食冬節圓,最重要的意象是團圓,此外,台灣人也用冬節祭祀祖先,讓先人同享團圓合樂的氣氛。